news & blog
近期國際海運市場經歷劇烈波動,歐洲航線運價持續探底引發行業關注。盡管頭部航運企業通過調整船舶部署試圖穩定市場,但供需失衡疊加外部環境變化,導致運價下行壓力持續顯現。
美國政府近期針對中國造船業提出一項爭議性政策,擬對中國制造的船舶每次停靠美國港口征收最高150萬美元的費用,并對相關運營商附加額外成本。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表面上旨在削弱中國造船業的國際競爭力,實則可能引發全球航運體系的結構性動蕩,甚至對美國本土經濟造成深遠反噬效應。
在國際海運物流領域,“船邊直提”與“抵港直裝”作為兩種創新通關模式,通過優化流程顯著提升了貨物周轉效率。兩者雖均以減少中間環節為目標,但其適用場景與操作邏輯存在本質差異。
跨境物流中的稅費處理方式直接影響交易成本和通關效率。包稅與不包稅兩種模式在費用結構、責任劃分及適用場景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理解這些區別有助于消費者和企業作出更明智的物流決策。
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工具的行為,正將全球經濟推入新一輪動蕩。美國政府以保護本土產業為名,自2025年起對包括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歐盟成員國在內的多個貿易伙伴加征高額關稅。這種單邊主義舉措不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觸發全球范圍內的連鎖反應,暴露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多重弊端。
3月16日傍晚,臺灣籍集裝箱船"建輝輪"在基隆港東10碼頭進行燃油補給作業時,因操作失誤導致重油泄漏。事故造成港區東岸多個碼頭共7艘船舶遭受污染,其中包括國際航線貨輪及港務作業船舶,引發航運作業受阻與海洋生態保護雙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