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blog
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工具的行為,正將全球經濟推入新一輪動蕩。美國政府以保護本土產業為名,自2025年起對包括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歐盟成員國在內的多個貿易伙伴加征高額關稅。這種單邊主義舉措不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觸發全球范圍內的連鎖反應,暴露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多重弊端。
3月16日傍晚,臺灣籍集裝箱船"建輝輪"在基隆港東10碼頭進行燃油補給作業時,因操作失誤導致重油泄漏。事故造成港區東岸多個碼頭共7艘船舶遭受污染,其中包括國際航線貨輪及港務作業船舶,引發航運作業受阻與海洋生態保護雙重考驗。
全球航運業正經歷環保法規升級與能源結構調整的雙重變革,臺灣航運企業陽明海運近期宣布新增13艘雙燃料船舶建造計劃,這一決策不僅標志著企業船隊升級進入新階段,更折射出行業向低碳化轉型的深層趨勢。在紅海危機重塑航線格局、國際碳監管體系加速形成的背景下,航運企業的戰略選擇已從單純運力競爭轉向技術儲備與環保能力的綜合較量。
國際航運市場近期呈現新一輪價格波動,全球知名航運企業達飛集團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起實施多項運費調整方案。此次調整涉及亞洲至地中海、北非及西非地區的主要航線,反映出航運業應對市場變化的動態調整策略。
也門胡塞武裝近期宣布對美實施海上反制措施,全面禁止美國籍及美軍艦船進入南紅海至亞丁灣水域。這一決定直接回應美軍3月中旬對也門境內目標的空襲行動,該次軍事打擊已造成數十人傷亡。作為全球貿易動脈的關鍵節點,紅海航線的安全形勢正面臨新一輪考驗。
近年來國際海運價格呈現劇烈波動,近期市場出現的運費回落現象引發業界廣泛關注。多位行業分析師指出,這種價格波動折射出全球貿易環境與海運市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