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blog
當地時間3月10日上午,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的油輪與一艘葡萄牙籍集裝箱船在英國東約克郡附近的北海海域發生劇烈碰撞。事故瞬間引發連環爆炸,兩船燃起沖天大火,濃煙遮蔽了周邊海域。盡管火勢持續蔓延,但所幸船上37名船員已全部獲救,僅一人因輕傷送醫治療。
近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近海發生一起國際船舶碰撞事件,美國籍油輪“Mia”號與巴拿馬籍集裝箱船“Orita”在航行動作中發生意外接觸。事發時油輪正處于錨泊狀態,集裝箱船在轉向操作過程中與靜止船舶發生擦碰,導致油輪壓載艙受損并出現水體泄漏。盡管土耳其當局迅速核查確認泄漏物為船舶壓載水而非原油,仍啟動了海上污染應急響應機制,對周邊海域實施環境監測與防控。
國際物流行業正面臨新一輪成本結構調整,UPS近期公布的燃油附加費與支付附加費調整方案,再次將跨境賣家的成本管控問題推向焦點。此次費率調整不僅反映了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更揭示了物流企業應對運營壓力的策略轉變。對于依賴國際運輸的電商賣家而言,如何在費率上漲的背景下實現成本優化,已成為維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課題。
近期,美國政府提出一項針對中國船舶的高額港口收費政策引發全球航運業震動。根據提案,凡懸掛中國國旗或由中國制造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單次需繳納最高150萬美元的費用,即使船舶所屬公司為外國企業,仍需按比例支付。這一政策被視為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在海運領域主導地位的關鍵舉措,同時意圖通過資金注入和技術升級重振本國造船業。然而,該提案的實際效果與潛在連鎖反應備受爭議。
國際海運市場正經歷新一輪運價波動周期,主要航運聯盟雖采取航線收縮策略,但仍難以扭轉市場頹勢。地中海航運、海洋聯盟及“雙子星”聯盟近期相繼取消跨太平洋和亞歐航線班次,試圖通過主動削減運力緩解供需失衡。然而,行業分析顯示,當前市場面臨的根本矛盾在于全球貿易增速放緩與運力過剩的雙重壓力,結構性調整措施收效甚微。
美國政府近期擬對中國制造船舶征收高額港口費用的提案,在航運領域掀起軒然大波。這一政策表面上旨在削弱中國海運業的主導地位并振興美國造船業,但其實際影響可能遠超預期,甚至對全球貿易與航運網絡形成深遠沖擊。